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视觉菏泽  > 正文

数代传承写“真经” 匠心筑梦育“国色”

作者: 姜培军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4-07 10:13

菏泽牡丹花海

赵孝知介绍历史上的菏泽牡丹名人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花开九州醉,香邀四海宾。

第32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和2023世界牡丹大会,分别于4月7日和8日拉开帷幕。32年来,从牡丹花会到牡丹节会,菏泽牡丹、牡丹产业都经历了精彩蝶变。

站在新旧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尝试从历史变迁、节会蝶变、产业发展等三个维度,对“一朵花”做一次回顾和展望。

“黑花魁”与“邦宁紫”

菏泽是一座把牡丹文化渗入血液、融入基因的城市。

在曹州牡丹园西大门南侧,有一处不太醒目的建筑,这里便是菏泽赵楼牡丹研发中心。

2023年4月6日上午,记者走进赵楼牡丹研发中心。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幅幅图片,仔细查看,全是赵楼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牡丹专家,有照片也有画像。右侧墙上,则是对赵楼、赵楼牡丹历史的记述。

记者注意到,左侧墙上有这样一幅图画,画中篱落疏疏、柔梢披风,篱笆墙内,一名中年男子手持花锄在侍弄牡丹,旁边放着两只木桶,应该是用来为牡丹浇水的。年逾八旬的牡丹专家赵孝知介绍,这名男子便是赵楼乃至菏泽历史上著名的牡丹花师、花商赵邦宁。

菏泽牡丹历史悠久,经历了由野生原种到园艺栽培再到全产业链发展的演进过程。菏泽牡丹栽植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至清代成为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一代代菏泽花工、花匠从未忽视过对牡丹品种的培育和引进。

牡丹培育,除了辛劳,更得用心。在赵楼,至今还流传着赵邦宁等前辈跋山涉水寻找牡丹新品种的感人故事。“他是我们的前辈,为菏泽牡丹品种繁育立下了卓越功勋。”牡丹专家赵孝知指着画像对记者说,赵邦宁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是曹州(菏泽)著名的花师和花商。

赵邦宁天资聪颖,喜弄花草,尤擅牡丹。他走南串北,四处销售牡丹,在此过程中,不忘搜罗牡丹名品。他到北京卖花时,用曹州牡丹、木瓜、耿饼换回数棵牡丹名品,然后精心栽种到自家花园中。几年后,他培育出两棵牡丹。一棵被命名为“黑花魁”;另外一棵被后人命名为“邦宁紫”,以纪念赵邦宁为培育牡丹新品种付出的辛苦和代价。这棵“邦宁紫”随后繁衍盛开,远近闻名。“邦宁紫”花初开紫红色,盛开浅紫红色,瓣边粉紫色,皇冠型。

在赵楼牡丹历史上,还有一位与赵邦宁一样,为家乡牡丹发展繁育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就是赵楼赵氏七世祖赵瑞波。据牡丹专家赵孝庆介绍,1596年,赵瑞波的弟弟在山西平定州作知州,赵瑞波去看望弟弟,由于条件艰苦便一路行医赚取生活费用。从山西返回的时候,他一边行医一边采集中药材。在路过秦岭时,他采集了大量牡丹苗和种子,费尽千辛万苦带回菏泽,丰富了菏泽牡丹品种资源圃。那时洛阳经金、元两代战乱的袭劫,牡丹陷于衰败,几乎绝迹,但在乡间,却还保存了二乔、姚黄、魏紫等十多个上色品种。他又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去洛阳取回十多个新品种。

在一代代牡丹花匠的努力下,至明代,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明万历年间苏毓眉著《兖州府志·风土志》曰:“古济阴(曹州)之地,物产无异他邑,惟土人好种花树,牡丹、芍药之属,以数十百种。”曹州牡丹的兴起,对整个中国牡丹的发展影响巨大,曹州成为中国牡丹最大的栽培中心。清代蒋迁锡在《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兖州府部》载:“尝考牡丹,初盛于洛下(即洛阳),再盛于亳州,至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从明至清,曹州都是中国牡丹栽培中心。

牡丹新品种以他们父子的名字命名

“我已经在曹州百花园工作30多年了,我爷爷曾经在这个园子里工作,后来我父亲也在这个园子里工作。”2023年4月6日,曹州百花园高级农技师孙文海说。孙文海的爷爷孙广道是曹州百花园的元老之一。孙广道因为牡丹种得好,被选进洪庙村(今牡丹区牡丹办事处百花社区)牡丹特产队工作,侍弄了一辈子的牡丹。

孙文海的父亲孙景玉在曹州百花园一干就是42年,培育牡丹新品种400多个。为表彰孙景玉为中国牡丹产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81年,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会长王莲英提议,用孙景玉的名字命名一个他自己培育的牡丹品种。协会专家一致同意,最后选择1978年孙景玉培育的牡丹新品种——赛雪塔,命名为“景玉”。景玉牡丹花朵硕大,花开雪白,晶莹如玉,非常受游客欢迎。

孙文海自幼跟随爷爷在牡丹花丛中玩耍,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牡丹。从2005年开始,孙文海在曹州百花园挑起“大梁”,在他的带领下,曹州百花园又培育出100多个牡丹新品种。2017年,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为了表彰孙文海为中国牡丹产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以“文海”命名了一个他培育的牡丹新品种。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文海”牡丹以花大色艳征服了评委,获得银奖。

闲暇时,孙文海常常翻阅祖辈留下来的牡丹谱。这本手写的牡丹谱,从曹州百花园建园开始,记录了每个牡丹新品种生长的信息。

“为后人着想,我一定要把牡丹育种搞下去。”孙文海留下这样铿锵有力的誓言。

为全国牡丹繁育“保种保源”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地的牡丹被连年战乱破坏殆尽,只有菏泽保留118个牡丹品种,占全国70%以上,为中国牡丹栽培繁育起到了保种保源的作用。改革开放后,菏泽百姓重新栽培观赏牡丹,观赏品种多次在海内外获奖。2012年3月,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

如今,对牡丹的热爱已深深融入菏泽人民的血液之中,老一辈牡丹农技师择一事、终一生,默默奉献,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育种培植工作。新一代牡丹工作者创新牡丹事业,牡丹新品种层出不穷,目前菏泽观赏牡丹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80个品种,培育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菏泽视察,专门了解菏泽牡丹种植、研发及带动群众增收情况,对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抓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省委书记林武多次强调,菏泽要立足资源禀赋、做好特色文章,壮大牡丹产业、不断擦亮品牌。省长周乃翔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明确要求“省市联合高水平办好世界牡丹大会”“进一步彰显菏泽特色、打造城市品牌”。

近年来,菏泽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立足牡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研究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稳种植、深加工、塑品牌,推动牡丹产业从单纯观赏到“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牡丹特色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目前,全市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26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一朵花”到全产业链的精彩“绽放”。

责任编辑:
李立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